这本书我愿称之为:疯子文学。

在读最后一个小说的时候,我整个人本身也有些晕晕沉沉的,加上投入地阅读,我感觉到了极度的恶心和头晕目眩,看来进入一个疯子的世界是有代价的。

当然,这种文学不仅仅是最后一片小说,还有前几个,只是愈加离谱。一步一步走进疯子的世界。从语言的描述到第一人称的视角,余华老师的笔下让我闻到了血腥和抽象,让我看到了一个疯子的世界,也让我进入到了疯子的身体了当了一会儿疯子。

怪诞,是我从这本书感受到的另一个东西。是一个我从未见过的“余华文学”,这种文学肆虐且疯狂,我觉得应该是这张图片时期的余华老师写的:

1993年2月 北京 摄影师:肖全

1993年2月 北京 摄影师:肖全

果然,哈哈,这本书发表于 1987 年,这张照片拍摄于 1993 年,果然是同一时期的产物,也就这个时期的余华能写出这个时期的《河边的错误》。

我觉得它是年轻气盛的文学,因为它非常大胆,完全不从读者的角度去思考,而是沉浸到人物的描述之中,完完全全是心理上的描述。夹带着极少数的叙事以及成吨的心理描写:我觉得富有想象力的读者已经有画面感了,有的甚至都闻到味道了吧。

他觉得他们不会相信他的。因为他是个孩子。他为自己是个孩子而忧伤了起来。

他看到不远处围着一群人,周围停满了自行车,两边的人都无法走过去了。中间那疯子正舒舒服服躺在马路上。因为交通被阻塞,两边的行人都怒气冲冲,可他们无可奈何。

此刻是在死者家中,而在离此二里路的火化场里,正进行着死者的葬礼。家中的一切摆设都让人觉得像阳光一样新鲜。

马哲像是看陌生人似地看着他,仿佛没有听懂他的话。

妻子进来的时候,刚好有一抹霞光从门外掉了进去。

几年后的今天,我开始相信一个作家的不稳定性,比他任何尖锐的理论更为重要。一成不变的作家只会快速奔向坟墓,

任何知识说穿了都只是强调,只是某一立场和某一角度的强调。事物总是存在两个以上的说法,不同的说法都标榜自己掌握了世界真实。

暮色沉重起来,一片灰色在空中挥舞不止,

那当初尚是柘黄的枫叶,入了秋季,又几经霜打,如今红红一片,如同涂满血一般,十分耀眼。几片落叶纷纷扬扬掉落下来,这枫树虽在盛时,可也已经显露出落魄的光景来了。

城内更无沸腾的人声,只是一些面黄肌瘦的人四分五裂地独自行走。

那目光赤裸裸,掩盖是多余的东西。

于是他们比春天里更喜爱现在的夜晚,那夜晚像井水一样清凉,那夜晚里有微风在吹来吹去。